笔墨乱航>历史>河神之人世间 > 第0024章 天童
    七岁小男孩狗狗,被妈妈牵扯着从一个大红门走进去。他不知道这一进去,便永远出不来了。家里人狠心把他留在这一眼也望到头的亭台楼阁里。这是他的命呀。后来,他知道这些大房子,大多数是不住人的,住着一些泥像,也有木头的。有999间之多。他掰着手指头哪数得过来?望着这屋檐骑叠着屋檐雄壮出的气势,他有些怕。狗狗的一双小手紧紧牵着妈妈的后衣襟。刚才那被湖光水色引逗出好奇,刹那间全没了。一个光头的老爷爷,收留了他。管他叫乾和。这名字,爸爸没死前偶尔叫过。狗狗不应。他已习惯了妈妈喊他狗狗。爸爸从没在地里干过活,他在城里教书。

    开始几天,小男孩狗狗在夜里哭,喊妈妈。他不是被饿醒的,他陌生。这里不像家里没饭吃。他吃得饱。还偷偷留着半个饭团,藏在小箱子里。等回家时好让两个小哥哥吃呢。他喊着要妈妈,闹着要回家,是不明白妈妈咋就不要他?闹得没法,光头爷爷只好讲故事给他听。

    从前呀,有一座山。这山好漂亮,花开着、鸟叫着,山坡的当中凹进去,像放了一把太师椅子。有一天,这太师椅子上来了两个小孩子,一个男孩,一个女孩,他们采花、拾柴、学鸟叫,渴了,就喝山泉水;困了,就在椅子上睡觉。好不快活!到了夜里就走了,白天还来。可谁也不知道他们住在哪?是村里谁家的?后来,一个老爷爷在这渺无人烟的山上开荒种地,小男孩就天天给他送水,小女孩便天天给他送饭。地上长出吃的啦,老爷爷干脆就在地头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,晚上就睡在里边。他一边看粮食,一边读书诵经。“那老爷爷,他也光头吗?”狗狗听到这,不由得问了一句。光头爷爷在烛光里,笑着点头。后来,小男孩、小女孩晚上也不走了,他们陪着老爷爷夜里说话。可是奇怪了,他们总也长不大。开始啥模样,后来还啥模样。“那个老爷爷,晚上也给他们讲故事吗?”狗狗又问。讲,怎么不讲哪。老爷爷住的时间长了,他盖起许多大房子,又买了钟和鼓,早晚敲着,十里八村的都听得见,恰是“森林桑拓绿浮空,春日莺啼谷几风;二十里松林欲尽,青山捧出梵王宫。”一天傍晚,太阳快落山了,小男孩洗干净干了一天活的手,小女孩把饭端在老爷爷跟前,他们向老爷爷告别。你猜怎么的,原来这对小男孩小女孩,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凡间的童子,在这里专等着老爷爷来,伺候老爷爷的。最后小男孩对老爷爷说,“现在你大功告成,我们去了。”说完,他们腾云驾雾而去。哦,这两个天童,是天上的孩子。“天上的孩子,就永远长不大吗?”狗狗问。是的,永远长不大,永远有一颗童心。光头爷爷回答。“我也不要长大,就像天童。”狗狗突发奇想说。乾和呀,你可要长大!长大了,将来好接爷爷的班,作一个堂堂正正的和尚。

    转眼间,小男孩狗狗长大了。夜里不再哭着要妈妈。他光着小脑壳,穿没有领子的衣服,和露脚指头的草鞋。他的名字也不叫狗狗和乾和了,而尊称慧生。这是他师父,那个光头爷爷给他起的法名。他由村庄里的小男孩,成了寺庙里的小沙弥。八岁上,他在寺院里上学,读书识字,和自己一般的孩子们,上天童山拾柴,夏天到水沟里洗澡。泥身泥腚的,与顽童没啥两样。只是回到寺里,师父要教他毛笔字,唱赞子,“炉香乍热,法界蒙薰……”再大一点,学着敲法器,木鱼啦、鼓啦一类的。寺院的生活是不变的,千百年来似的,一个样子。然而外面的世界变化大,虽然民国年间江浙一带比较平稳,可饥荒了、瘟疫了,时常也来那么一阵子,就像每年的台风。在小慧生12岁上,家里的两个哥哥先后死于鼠疫。家里,住在二十里外的妈妈,哭着喊着跑到庙里来,想把小慧生接回家里住。师父征求他的意见,他摇头,说他要做一辈子和尚。妈妈没办法,抹着眼泪又回去了。可她在回家的半路上,捡了一个小女孩。可能是老天爷的安排吧,妈妈把精神寄托转嫁在月月身上。她把月月当自己的女儿养。

    小慧生14岁,到宝华山受了比丘大戒,成了人天师。受戒回程,他顺路探母。那过去的小泥屋更破旧了,可屋子里却收拾得蛮清爽。母亲见到他回来,喜极而泣,说当初她不该把他送到庙里厢,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过日子有多好。说着,她把月月从里屋叫出来,月月喊他一声哥,红着一张脸,烧火做饭去了。慧生本打算陪母亲在家里住一夜,见了这副情景,吃了中饭,便上了路。母亲送他,在村口对他说,我把月月养着,养大了,好做你的媳妇。原来,村的习俗,男孩作了和尚后,长大成人时,大多数是要找老婆的。俗规如此,母亲自然也想照此办理。慧生听了很生气,拔腿就跑。边跑边想,我就是要打破这个陈规陋习,你别痴心妄想了。

    作了比丘的慧生,在天童寺样样照着师父的样子学。师父是方丈和尚,当然要求自己的弟子更严格。唱念时,他若稍走一点腔,香板就落在肩膀上。禅堂是熔炉,无论多么好的钢,皆要在这里粹火。冬季里的生死禅期,一打就是十四个。他就在禅堂里,一路跌跌撞撞地,长到18岁。不丑,也不俊,有了汉子样。和尚嘛,就是要这个样子,太俊秀了,招惹是非。想当年,达摩祖师就因为自己长得太俊朗了,才狠心换了乞丐的臭皮囊。度众生,舍,是第一位的。公元1945年,抗战胜利,佛教也迎来了本世纪第一个暖春。方丈和尚发愿,举行大型讲经法会以示庆祝。天台山的老法师通权来了,讲《妙法莲华经》。也该愿慧生抛头露面,老法师开讲的当天,他带的维那师突然病了,嗓子失声。师父跟通权长老商量,推荐自己的爱徒试一试。这一试,慧生把《钟声偈》唱绝了版。无人可比。年轻呀,嗓子又好,一个高音出去,穿透讲堂的屋檐,绕天童山三日。这一句梵腔,使他跟随老法师大江南北了三年。老法师天天讲经,慧生就天天给他唱《钟声偈》,真是天衣无缝的缘份。通权老法师的名气大,慧生的名气比讲经老法师的名气更大,有许多老太婆就是冲慧生这一句唱才来的:“钟声传三千界,佛法扬万亿国中。功薰祈世界和平,利益报檀那厚德。”唱词,翻过来倒过去,就这四句。有了这四句就行,总比老法师两个半小时讲的经文好懂。为这,妈妈和月月也风尘仆仆赶来,随喜,倾听他名气大得不得了的悦耳的梵唱。

    他妈妈信佛,是迷信的信,知道信佛有好处;月月跟妈妈信佛,信的就更渺茫,生是于家的人,死是于家的鬼,反正自己未来的丈夫是和尚,不信也得信。

    慧生的好日子,就这么忽忽悠悠地过去了。解放土改了,慧生回天童寺分到了土地,下地当农民。妈妈和月月,也分得地主三间瓦房,土地自然也分了两份,和全国人民一样,过起了当家做主人的太平日子。这一太平,老妈妈开始考虑儿子的终身大事。自己熬了大半辈子,苦过来了,该抱孙子啦。且月月也长大了,丰满了,女大十八变,嫩花骨朵,一掐一汪水儿。于是,老太太踩着小脚,来天童寺找慧生。

    知道你恨我。恨就恨吧。当时,我不把你舍庙里,兴许会饿死。这是生死冤结。妈今天就是来和你把这个心结解开。你说,你是不是还恨妈当初心狠?

    慧生不知是计,听妈这么下死狠地砸下话来,有些蒙头转向,马上跪了下去。

    姆妈,我没记恨你。真的没记恨你!

    当初也没?

    没有。真的没有。

    那你就跪着向天发誓。

    妈?

    不发誓,说明你心里有鬼。

    我发誓。我从内心里不记恨姆妈。

    真的?

    是真的!佛弟子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

    听此言,她扑嗵一声给儿子跪下了,说:真的,就跟我回家。